close


 




大溪老街



 


大溪之寶 ~ 立面牌樓


中山路、登龍路口 - 百年古井

中央路老街

迷宮巷

和平老街
 

人氣最旺和平路老街

  和平老街的二樓式街屋,多為日治時代大正年間建築。古蹟研究者姚其中說,大溪老街建築為「大溪樣式」,是建築風格中的特有種,融合巴洛克式繁飾主義,以及閩南傳統裝飾圖案;前者有希臘山頭、羅馬柱子,後者則可見魚、蝙蝠等祈求吉慶的圖案。

  大溪樣式建築不僅反映了漳州移民對建築裝飾的重視,也不難窺見台灣傳統匠師爭奇鬥妍的精湛工藝水準。姚其中推斷,大溪老街的許多牌樓都出自萬華龍山寺匠師陳旺來之手,如德記、松茂茶棧等精彩作品。

  可以從中山路沿著指標走到和平路,這裡的發展時間較晚,所以又有新街之稱。和平路老街的建築雖不若中山路老街富麗,但因現存的街屋較多,且保存情況良好,幾乎每家店面都在經營,有大溪最負盛名的黃日香豆干本店、里長媽碗粿、廖心蘭豆干、月光餅等小吃,以及一家連著一家的木器店,所以人氣也最旺。

  沿著和平路老街往大漢溪的方向走,會經過主祀開漳聖王的福仁宮。每年農曆二月十一開漳聖王誕辰,福仁宮便會舉辦熱鬧的神豬大賽,成為大溪地方最具特色的祭典之一。

  此外,如果當地剛好有辦活動,或許可以在福仁宮的廟埕前欣賞打大陀螺表演。打大陀螺在大溪雖然只是近二、三十年的事,但見大陀螺被拋到半空中,尖端落地後快速轉動,頂面形成一圈連著一圈紅、藍、黃、白的卷狀色帶。陀螺所帶動的色帶旋渦,仍不免讓人有種奇妙的時空幻覺,仿佛要把過往的歲月全都捲了進去。

  和平路老街走到底,可以來到一條下切的石板路,路口有間小小的咖啡屋,循著石板路走下去,即可看到開闊的大漢溪,以及跨溪而過的大漢橋。在大溪早期的發展歷史中,大漢溪的航運占了相當重要的地位,而腳下的石板路即是百多年前的舊碼頭,若想覽盡大溪的人文風華,這裡是絕對不能錯過的景點。

  和平路老街總計有七十六戶,其中平房有十六戶、二樓建築有十八戶、三樓建築有三十戶、四樓建築有十戶、五樓建築有二戶,是大溪鎮目前擁有「巴洛克式建築」的老街區(包括中山路及中央路),數量最多、保存最完整、樣式最多變的街屋,其牌樓立面大多完成於西元1918至1920年間(民國7年至9年),建築風格比較傾向中式。

和平老街發展沿革

  和平老街雖是較晚發展的區域,然而因為緊靠大漢溪河港碼頭之故,其繁榮與興盛的程度卻是後來居上。和平老街的建築本體早在1850年~1860年代便陸續成形,歷經多次增、改建,在1896年乙末戰役曾遭日軍砲擊焚毀,1918年市區改正實施拓寬道路時,又拆去舊店面重建而成今日所見的街屋立面,並增設亭仔腳,造就了大溪街屋的特殊性。

  民國八十五年,和平老街因為「社區總體營造」的推動下,居民對於老街過去的風華也開始有所共識、有所期許。在居民與相關團體的努力下,一連串有關「老街再造」的相關工作陸續展開,和平老街的風貌逐漸形成、也逐漸豐富...而許多建築立面也跟著整修美化,還復它原本美麗的風華。其後電線、電纜地下化及騎樓舖面美化的工程與夜間照明,則賦予和平老街更乾淨、更完整的視覺景觀。

  如今,這條老街上,傳統木器、豆香、竹玩、藝品、地瓜餅與咖啡香...交織出這建築之美以外的丰采,一種屬於這條街道獨有的文化;而經常性的大大小小文化或社區活動,更為這條街道憑添活潑與熱鬧的氣息;同時,「歷史再造街坊」則依然扮演著社區推手的角色,為這條老街的生命與內涵,挹注他們從不間斷的關注與努力,期盼和平老街的魅力可以永遠不減、一條街道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可以愈來愈淳
厚....


中山路老街

大溪靠著大漢溪水之利,商業繁榮,和平老街店商雲集,發展已達飽和,只有另謀老街南方之地,漸進建築貨棧及營業場所,這條街道就叫做「新南街」。 漫步在老街上可欣賞立面牌樓外亦可至「行風畫室」觀賞楊國斌老師用畫筆留下兒時大溪昔日風情。老屋超齡百年,早已傾倒,立面仍在。鎮公所將17.19.21.23.25.27號傾倒之老屋清理,保留立面,作為街坊藝文表演場所。


中央路 ( 傳統商店街 )


隨著時代變遷,許多牌樓立面均已改建,只剩下少數幾間夾雜於現代化商店之中,尤其位於桃客總站對面的金興,即是月眉李騰芳古厝族人所開設的商店,現已改建,留下珍貴的舊牌樓立面,以供後人欣賞回味,這種改建方式,不失為兩全其美的折衷辦法。走在中央老街上,除了留意商店所擺設的商品外,請別忘了欣賞商店的牌樓立面建築特色與裝飾風貌。

84號的龍泰、86號的赤龍和90號的翠鳳,未經改飾保持原有風味,實屬難得。和平老街與新南老街都曾經被動手術、修改、清洗裝飾、去蕪存菁後,展現最好的一面給遊客看。所以中央路僅存數家牌樓立面才是最真最原始的。120號全昌堂、123號萬里香、132號朝記、134號蔡、135號復東、137號振泰、144號益利,可看性仍高。



迷宮巷


大溪巷弄之美 ~ 迷宮巷

早期大溪繁榮吸引不少外地人來此謀生,這些被商家僱用的挑夫苦力,因收入有限,住不起好房子,並且為了工作和生活方便,就在老街附近就地搭蓋簡便的草屋棲身,因事先沒有規劃,在普濟堂與福仁宮兩廟的後方,愛怎麼搭就怎麼蓋,也因此而繁榮起來,彎曲狹小的巷道裡有土角厝、石板牆、方形天羅井、百年大古井、土地公廟、石板院埕、穿瓦衫、斗子砌、雁止磚、TR標記磚等等………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昌瑞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