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寮古道 自然步道






(水)大坑溪與南港

大坑溪整治
       從臺北市舊庄公車總站往山裡走,到了122巷口就是更寮古道親山步道登山口了。車道沿途的溪流就是臺北市南港區和臺北縣汐止市的界河--大坑溪。
       大坑溪發源於南港區與汐止市交界的山區,往下匯集山豬窟溪和四分溪後流入基隆河。匯流口形成一個較寬的灣口,相對於對岸汐止的「北港」,此地稱為「南港仔」,後簡稱「南港」。從前河運暢通時,南港是重要的一站,也曾風華一時。如今河道淤積,加上河岸水溝化,「港」已被水泥包覆在記憶中了。
       隨著產業的變遷,大坑溪的風貌也跟著轉變。從早期的煤業、磚瓦業,到今天的畜牧業、工廠,加上家庭廢水等,都是溪水污染的來源;而河岸也築起高高的水泥堤岸,多少都對生態環境有些影響。所幸南港社區大學在93年發起參與河川巡守隊的連署,隨後並設立河川巡守監測站,選出各站站長,結合關心社區發展的地方人士,組織志工定時定點巡守大坑溪,也從事南港附近野溪踏查,希望大坑溪能成為容易親近的美麗溪流。



(風)風中對話

破壞地的先驅者
       一路拾階而上,安靜的山谷突然冒出轟轟車聲,原來北宜高速公路的就在腳下。遠望對面隧道通過的山頭,大片芒花隨風搖曳。芒草外圍是一年皆綠覆蓋很好的次生林。北宜高工程破壞原本的植被,芒草則不請自來。
       芒草喜日照、耐乾旱、耐貧脊,是破壞地的先驅者,當別的植物還無法在破壞地生長時,芒草就展現強韌的生命力,為大地主動挑起保護水土的責任,也為植物創造較佳的生長環境,當其他植物慢慢增加,它就功成身退了。
       植被雖然被破壞,但大地自有療傷止痛的能力,現在這片芒原已不再孤獨,四、五月隨風飄落小黃花的臺灣相思樹已來陪伴,再一、兩年,白匏子、血桐、構樹等也將陸續加入這風的舞臺,一起演出。
       對應著呼嘯而過的汽車,帶著70公里的氣流飛逝。在風中,人與自然的對話就是這樣嗎?






(人)潘家槍孔屋


       小徑接上柏油路,眼前有一間高大的廟宇--九天宮,廟下方就是潘家古厝。潘家三合院,是南港僅存擁有槍眼,而且仍有人居住的,活生生的歷史建築。
       屋主潘老先生,年逾70歲,他說其先祖為更夫,在此地居住推算有兩百年。三合院為其太祖所建。歷次翻修,砂岩砌石、唐山紅磚、夯土磚、到現代紅磚、鐵皮等揉合一起,但最初型制仍然可辨。
       大門兩側石窗下各有一個槍孔,內部八字型,增加射擊角度,外面只有一個小小的射口,敵人子彈打不進來。潘先生對自己的祖屋,頗有榮譽感,特別用紅漆,寫上「槍孔」,方便遊客了解。遙想當年先民入墾山林,處處危險,起厝為求安身,但安身之處,仍要有槍孔,真是幾許歷史滄桑!



(林)筆筒樹林


       快到山頂時,步道穿過一片筆筒樹林,這可說是恐龍時代的景象重現,筆筒樹就是走過古老年代的孑遺植物。蕨類這種誕生於四億年前的古老植物,曾在恐龍時代稱霸,比現代長得高大,但經過演化多已成為矮小的植物,唯少數幾種仍保留樹蕨形態,筆筒樹就是其中一種。
       筆筒樹目前是世界最高的蕨,最高可達20公尺。筆筒樹現今分佈在臺灣、福建、貴州、雲南和中南半島各國。但除北臺灣外,各地族群不多。筆筒樹喜歡生長在向陽又潮溼的環境,上帝在北臺灣創造了兩者搭配的條件,使筆筒樹在北臺灣的族群龐大,蔚然成群,成為這物種重要的基因保存庫。
       筆筒樹在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(CITES,又稱華盛頓公約)中被列為附錄二的管制貿易物種,其他國家也多將這種植物列為瀕危保護物種。不過,在臺灣卻因為它族群龐大、處處可見,人們反而不知珍惜。這種筆筒樹群成林的現象,是北臺灣最珍貴的生態特色,更是世界級的生態景觀。



(山)土庫岳 大坪山與望高寮


       過了筆筒樹林,再走十分鐘就到了海拔389公尺,一等三角點的山頂。登山界叫這山土庫岳,地籍圖稱之為大坪山,在地人從清朝就叫它望高寮。清朝中葉已在此處設有隘勇守禦番匪,並築了瞭望臺。百年前抗日義軍也利用此地做為反攻臺北城的信號臺,日治時代轉由日警駐守,更寮古道也改成保甲路。
       三角點是三角測量時,選取的測量點,分為一等、二等、三等及四等。一等展望度最好,四等最差,能觀測40公里遠的測量點才能稱為一等三角點。一等三角點不一定要很高,但一定是絕佳眺望點。可惜此地周邊已被樹木阻擋視野,只能從樹隙?望遠山的稜線,絕佳的展望度已不復見了。
       這塊基石同時是衛星控制點、重力點與一等天文點,集多種身分於一身。



(火) 產業興替的痕跡~煤礦通風口


       栳寮古道下山途中,經過迷你土地公廟,就到了往錦興煤礦通風口的岔路。岔路的盡頭可見一個露在地面上的小窗孔,旁邊用水泥砌成半圓形弧度擋土牆面,這是昔日煤礦的通風口。錦興煤礦規模不大,但在民國45~59年生產期間,也為本地30多戶家庭提供生計。煤礦停產封坑後,至今坑口在哪裡已被遺忘,僅留下一個通風口做為歷史見證。
       舊莊路二段以下原本是五分車道,目的就是運輸大坑溪沿線幾個煤礦的煤到南港車站。民國60年代初,煤礦陸續停產後拆除,成為產業道路,後來在拓寬時舖上柏油。
        南港產煤興盛時有十多個礦坑,但目前只有少數一、兩個礦坑還留下些微遺跡,錦興煤礦通風口顯得彌足珍貴。一個曾經影響社會經濟,甚至當地地形、地貌的產業,在數十年過去,竟如水過無痕,是否也有唏噓之嘆?




如何到達更寮古道步道

【公車】
公車212、276、306、645、小5至『舊庄』站後,沿著公車總站旁車道直走到122巷登山口。

【捷運】
板南線到『昆陽』站後,轉搭小5到『舊庄二站』下車。

【步道路線導覽圖】
 122巷登山口→(水)、(風)→潘宅槍口厝 →(人)→ 打印台 →(林)→土庫岳涼亭 →(山) →魏靜時故居→(火)→環山茶行

以上文字內容與圖片節錄自台北市政府建設局發行之『揭開臺北生態密碼~風火山林水』一書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昌瑞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